发布日记

浚县---山人在旅途

2013-03-20 13:10 | 701次阅读 | 0条回复

浚县有两山,东大伾,西浮丘,中间一条伾浮路相连。 俗话说,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,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在两山,古文化氛围浓厚,有古寺名刹较多,且佛儒道三教遗迹在这里并存,境内有名胜古迹三百多处,国保级文物、省级保护文物、历代摩崖石刻四百余处,以及保存完好的古树名木,到这里游山的人,感受这里的中原文化底蕴。

大伾山海拔135米,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,禹王疏河“东过河汭,至于大伾”,被载入《尚书·禹贡》,历代成为禹贡名山,享誉海内外。大伾山山上有天宁寺、太平兴国寺、万仙阁、天齐庙、观音寺、禹王庙、龙洞以及摩崖石刻等景点。

进得大伾山门,矗立是明代的思荣坊--牌坊,和百猴艺术长廊。百猴长廊创建于1986年,全长195米,分七级163个台阶,百猴是由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泥猴张(张希和)设计的作品,由石雕之乡郑厂村匠人制作。泥猴张设计的艺术长廊里的近两千只神态各异、生动有趣的猴子,既保留了泥猴的神韵,又突出了石雕艺术的风格,在大伾山上展示了浚县丰厚的民俗文化,成为大伾山重要的景观之一。

大伾山东麓是天宁寺,原称大伾山寺或大佛寺。天宁寺门口有一千年古槐,称为唐王槐,千年古槐生命旺盛,其中向南一枝横逸斜出,如神龙破雾,护住山门。传说唐武德五年夏四月,李世民奉李渊之命评定山东徐圆朗,来黎阳招兵买马,在徐茂公的建议下,进天宁寺朝拜大石佛,祈佑东征胜利,不料被槐枝将王冠挂歪,唐王顿悟,俯首朝觐大石佛。寺的最里面依山而建的大佛,东晋年间,后赵石勒依浮图登之言,以岩凿大石佛一尊,石佛为善跏跌坐式大型弥勒佛,高22·7米,以镇黄河,至今已1600余年,在北方摩崖造像中首屈一指,比乐山大佛早400多年,这尊弥勒佛大佛造像古朴、线条遒劲,风格雄健,反映了早期造像艺术的特点,是我国佛教造像史发展中留下的典型范例,北魏建大佛寺保存下来。据记载大佛的开凿年代,为全国最早、北方最大;因为大佛一部分在地下,比大佛楼高,民间称为“八丈佛爷七丈楼”。

天宁寺里的藏经阁,过去是典藏从南京天宁寺所印经书的地方,嘉靖三年(1524),从南京天宁寺移藏经6053卷于大伾山寺,后因此改大伾山寺为天宁寺。现在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雕像,观音两手和十胸前,余十只手扇状直伸,掌心有眼,各执法器,为观音菩萨妙相之一。

天宁寺里有一棵千年柏树,树中长了棵榆树,柏树寓意百年好合,榆树又称”金钱树“ ,寓意年年有余,这课树每年就成了善男信女们朝拜对象,为此在这棵树上系红绳烧香祈福的人成群结队。

太平兴国寺位于天宁寺南。兴国寺始建于唐,做东向西,主要建筑有山门殿、地藏阁、弥勒殿、大雄宝殿、鸿运洞、朝阳洞等,寺后有北魏摩崖、寺院里的文物荟萃,环境幽雅,现为宗教活动场所,赵朴初题寺额。

兴国寺内有一千年古柏,从上至下分布着许多孔眼,又称千眼柏,传说,1900多年前,东汉刘秀为了恢复汉室统治,以破虏大将军的身份出征河北,征讨平息了王朗兵马。王朗本是一名算命先生,他借汉室倾覆,天下大乱之机,自称是汉成帝刘的私生子,并在北方举义旗称雄一方,王朗收到大地主刘林李育等人的拥戴,当上了皇帝,建都邯郸。据传刘秀率兵经过大坯山时,突然狂风大作,刮的昏天黑地,暴雨倾天而降,刘秀只好命令部下暂停前进,当其命令发出后,便风停雨住,天上出现一道七彩光环将大伾山紧紧罩住,光环下似有仙人乘神驹在驰骋,刘秀非常惊奇,便问随从的鉴天官前面是什么山,是何征兆,鉴天官面带喜色的回答,前面乃大伾山,上天现七彩光环罩住大伾山,预示有神人庇佑,此战必胜。听了天官的话,刘秀欣喜地说,胜利后,必来此祭天。刘秀平息王朗之后奠定了帝业。刘秀登基做了皇帝后,定都洛阳,史称东汉,再次经过黎阳时,看到青青的大伾山,想起在此祭天的诺言,遂即命令将士在大伾山顶筑青坛,刘秀行三拜九叩大礼,祭拜天地神仙,发誓中兴汉室。并推选一千名弓箭手,每人十只箭靶布就挂在东侧山腰的一棵柏树上,一声令下,万箭齐发,箭箭穿透靶布,定在了柏树上,有一名弓箭手,由于最后因心情激动,用力过猛,拉断了弓弦,没有射中柏树,因此在兴国寺的这课柏树上留下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箭眼,被称为千眼柏。

大伾山有鸿运洞、朝阳洞、龙洞、观音洞、吕祖洞等五大名洞,各自有不同的传说。其中兴国寺里的朝阳洞为大伾五大名洞之冠,原为天然洞穴,西汉末年,佛教传入中国不久,即有高僧在此修行,后赵石勒在洞左开凿大石佛,扩大了此洞的影响,北宋高僧报恩禅师出家于太平兴国寺,于朝阳洞内修行,为宋神宗礼遇有加,名动朝野。明代有如进禅师养道于该寺,影不出山,足不蹈阃,开堂说法,机如走珠,口似悬河。明代天启年间始置文殊、普贤、观音三大士像于其中,有感菩萨威德无穷,上至名人、八达士,下及善男信女,信至朝拜。

与朝阳洞相邻的鸿运洞,其兴盛与宋太宗有关。传说宋太平兴国四年(公元979年),宋太宗赵匡义为抵御辽兵入侵,御驾亲征,由于轻敌燥进,不幸兵败、未剩一卒,赵匡义只乘一驴车前逃,辽兵紧追不舍,宋太宗避入大坯山东侧一庵堂内,辽兵遂将庵堂团团围住,情急之下,赵匡义只好躲入庵堂内的小山洞内避祸,辽兵追至山洞,只见香烟缭绕,五彩祥云熠熠放光,中现达摩祖师圣像,辽兵一见大惊,放下剑戈俯身顶礼膜拜,遂退兵罢战。后太宗东渡黄河,返回东京汴梁,为表彰山洞护驾有功,宋太宗亲赐该庵堂所在的寺院为“太平兴国寺”,封其洞为“鸿运洞”,并派一皇族弟到此住持,该寺庙也成为皇家寺院。过去与开封大相国寺同为皇家寺院。一时寺院香火鼎盛,梵音传街四方。后毁于战乱,现为重修,恢复原貌,寓意进洞一转,鸿运齐天。

龙洞,因石壁上有三个天然洞穴,如龙居之而得名。洞口雕有五条蟠龙,生动传神,呼之欲出,洞前有龙生九子图,被宋徽宗钦封为“康显侯”,有苏轼题的龙洞于洞口,反应了国人对龙的图腾和崇拜。

观音寺,古称观音岩,元代创建,后内凿一洞,曰观音洞,刻观音坐像一尊,薄衣冰襦,妙相庄严,有元代刻像题字,洞景有拜殿,左右两廊为圆通宝殿和睡观音像,围墙外有众多明清时期求子有应碑,反应了生育文化的源远流长。

万仙阁前面是八卦楼,是筒子楼分上中下三层,楼的外面是八卦符号,里面有一些信徒们求学朝拜冠名条幅。万仙阁是两层楼,以阁内供奉道教诸神仙而得名。建于清康熙初年,依山就势,结构奇特,山腰间的洞祠与山顶的太极宫相呼应,体现了道家玄妙高深的教义特点,阁内墙壁上、房梁上的绘像诸神仙,错落有致。阁内里的泥塑精品,个个神形兼备,呼之欲出,集道教文化之大成,被专家誉为“华北道教泥塑艺术的殿堂”。

吕祖祠是供奉全真道之祖吕洞宾的地方,

山顶天齐庙又称东岳庙,始建于北宋,是历史上人们朝拜泰山的地方,院内有元明清重修碑记,传说泰山神掌管人灵魂的归宿、内有阎王像,三曹官像等。

禹王庙是供奉大禹的地方,还有瓦岗军首领李密在此驻军与操练兵马的留下的中军亭。

过去有 阳明书院,系纪念明代大会儒王阳明建造,当年王阳明送浚县名宦,兵部尚书王越灵柩会家乡安葬期间,登大伾,揽胜景,赋诗讲学,传道授业,在此留下大伾山的诗和赋。

浮丘山在县城之南,当地人称南山,最南头是山门,山的北头一节另外叫姑山,浮丘山的海拔只有101米,绰越多姿,妙境无穷,因山傍卫水,势如行舟,故有“浮丘”之美称,西环卫水,东峙伾峰,南毗旷野,北负古城,形势壮丽,气象峥嵘,“岁含双秀”,“八景”名列,不是“深山隐古刹”,而是“古刹隐青峰”。浮丘山上面有碧霞宫、千佛洞、城隍庙等景点。

山门之前是广场,广场南端是建于清代的戏楼,每年正月会期间,在这里进行盛大的民俗社火表演。山门口是白石雕二龙戏珠,进入山门就是香火极盛的碧霞宫。

碧霞宫是碧霞元君的行宫,是一处道教观,又叫圣母殿,俗称“老奶奶庙”,始建于明嘉靖21年(公元1542),后经明清多次扩建,呈具现代规模,占地万余平米,三进院落,八十余间,构造精美,飞檐挑角,顶霞绿色琉璃瓦,雕梁画栋,殿内壁画故事,饰仙人、飞鱼、海马等,万仙客用悬塑、壁塑等手法,塑造出道家典籍人物中记载的神仙人物千余位,成为集中国官方与民间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艺术殿堂,引人入胜,规模宏大,是一处规模完整,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。1963年七月,河南省第一个县级博物馆---浚县博物馆在浮丘山碧霞宫建立。

浮丘 山中间的千佛洞,是唐代开始雕琢石佛造像。唐太宗贞观年间,在浮丘山巅始凿石佛造像,此后续雕,窟内雕佛近千余个,后人称为“千佛洞”,姿态各异,栩栩如生,为石雕艺术的珍品,是中原石刻艺术的经典之作,是集宗教文化、石刻艺术之大成者,

浮丘山东麓的城隍庙传说是是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宿身幸免大难,为感恩下旨赐封为“都城隍”,正月十五元宵节,五月十九城隍寿诞 日,清明节,七月十五、十月十五的祭祀,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。原有的寺庙已经损毁,现在又从新改扩建。此外两山上还有天官殿、万古殿、文昌殿、月老殿、眼光殿、石财神等场所。

随着大佛寺的开凿,碧霞宫的落成,众多的佛寺道观的修建,为宗教文化推波助澜,所以致使四省: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二十多个县市方圆数百里的香客游人朝拜者络绎不绝。最盛的正月、八月庙会,上百万人朝拜碧霞元君,日高峰可达数十万人之多。

另外浚县城县内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城墙,有孔子弟子端木建的文庙,县里老城中心的文治阁等名胜古迹。 新发现的在大伾山北麓 的黎阳仓遗址,距今1400多年,总储量达3369万斤,可供8万人吃一年,历史上有“浚滑收,顾九州 ”之说,是隋朝时期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国家官署粮仓。

由于历史上有刘秀、曹操、李世民、朱元璋、等十多位帝王将相亲临大伾山、浮丘山,并留下遗迹,让你感受到充盈于山山石石之间的帝王之气;有王维、范成大、王阳明等二十多位风流人物登高大伾,建业赋诗,诗人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,让你感受到历史上文人墨客对此地的青睐;一处处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和一幅幅历史画卷,再现了宗教文化在中原传播发展的历程,站在山顶上让你展读浚县发展过去未来和小城的魅力,优美的山顶风光让你流连忘返。